我国引入被动式超低能耗理念已有10年,“以降低建筑本体能源需求为原则,减少对机械式采暖和制冷设备的依赖”,正在成为高能效建筑领域的共识。被动式技术在中国已开始从探索走向成熟,先后在中国开展建设被动房的可行性研究,中德合作在秦皇岛“在水一方”哈尔滨“辰能溪树庭院”成功建设了被动式居住建筑试点示范工程。社会各界对被动房的认识和热情高涨,对被动房的发展给予深切厚望。
近年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(被动房)得到了迅猛发展,每年的建造量已经从过去的几十万平方米发展到几百万平方米,正在向千万平方米迈进。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青海、湖南、四川、辽宁、黑龙江、福建等省市已经开展被动房建设。项目涉及到严寒、寒冷、夏热冬冷、夏热冬暖和青藏高原各个气候区。建筑覆盖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各个类型。山东省政府支持建设11个被动式建筑,涉及办公、学校、住宅等几个建筑类型,另外,河北、江苏、湖南、福建等地有关单位也在积极开展被动式建筑的试点建设工作,黑龙江、河北、江苏、山东等地还在积极探索建设被动房产业园区。截至2020年8月,我国各级政府共颁布被动式低能耗建筑鼓励政策115项。其中夏热冬冷地区共发布18项政策,上海市、宜昌市明确了可执行的激励措施,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共发布政策3项。
虽然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推广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,但夏热冬冷地区冬寒难熬,夏热冬暖地区湿热季漫长,主动制冷不可或缺;且经济越发达,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。在长三角地区推动被动式低能耗建筑,不仅可以解决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采暖的民生问题,更可以在夏热冬暖地区实现“低能制冷”,进而有机会通过可再生能源弥补大部分缺口。
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测算,2018年我国建筑运行碳排放在21亿吨左右,约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20%。有研究显示,到2030年,我国南方地区分户、区域供暖用户数量分别有望达到6500万户、3200万户左右,碳排放潜力分别在2500万吨、4500万吨以上。可以说,在建筑运行领域,供暖行业碳减排的增长空间最大,减排形势也最急迫。
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与技术发展,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、舒适的宜居环境,还可以为建设方赢得高品质建筑产品市场,给开发商指出一条“区域综合服务商”的转型之路,对城市可缓解调峰电厂建设压力,减少基础设施投入,为国家实现能源转型、资源节约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缓解热岛效应,保护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。
所以说中国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势不可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