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是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,而建筑行业内部的发展,例如空调使用数量的增加正在对全球能源和环境趋势产生重大影响。如果我们不能降低建筑的能耗,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终将影响到我们所有人。2015
年 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(UNCCC)通过《巴黎协定》: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 2℃以内,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
1.5℃以内。大会首次将建筑节能单独列为会议议题。2017 年 11 月,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(WorldGBC)提出了“2050建筑全零碳”目标:到
2030年,所有新建建筑实现净零能耗,到 2050 年,所有建筑达到净零碳运行。
根据国际能源署(IEA)发布的《2019 年全球建筑现状报告》数据显示:建筑行业仍然占据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39%,以及终端能源消耗量的
36%。未来几年,新建建筑数量或将保持高速增长,这将对建筑行业实现“截至 2030 年,建筑业能源强度改善 30%”
的目标带来挑战,从而为兑现《巴黎协定》目标设置障碍。因此,追求更高能效的建筑一直是世界各国降低能耗,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![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]()
从世界范围看,美国等发达国家和欧盟盟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,都积极制定建筑迈向更低能耗的中长期(2020、2030、2050)政策和发展目标。随着建筑节能理念的深入,各国对零能耗建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。通过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升,引导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逐渐提高节能减排性能,推动建筑迈向更低能耗、实现建筑达到零能耗和碳中和正在成为全球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。而现阶段零能耗建筑在经济和技术上的难度都较大,各国普遍采用逐步发展的技术策略,即逐步降低建筑能耗,先实现近零能耗,再实现零能耗。
从提出“零能耗建筑”概念至今已有40余年,虽然世界范围内没有统一的“零能耗建筑”的定义,但对于零能耗建筑有一点是明确的,即能源消耗的数值为零。而近零能耗建筑的定义则由于世界各国经济不平衡,气候差异大等原因,没有统一明确的量化节能目标。各国纷纷提出了相似但不同的定义,并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技术标准及技术体系,主要有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、零能耗建筑及被动房。从定义涵盖范围看,被动房隶属于近零能耗建筑;零能耗建筑较近零能耗建筑更增加了智能电网、分布式能源等概念,强调建筑产出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,其实质与零能耗建筑、产能建筑一致。
在近零能耗建筑建成后,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前提下,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参数和用能指标,对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,将直接影响着近零能耗建筑在未来的健康发展。为了保证近零能耗建筑能耗目标的最终实现,还需在检测技术的支撑下开展近零能耗建筑的评价技术研究,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评价工作。欧美等发达国家近零能耗建筑发展迅速,推广前景可观,并出现了一些具有专属技术品牌的技术体系,如德国“被动房”Passive
House、瑞士Minergie 近零能耗建筑等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