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动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:
♦被动房内部湿源(如花卉、炊事、晾衣等)
♦被动房送入室内的新风量
内部湿源产生的水蒸气被送入的室外新风稀释。稀释效应在冬季特别明显;因为室外冷空气水蒸气含量很低(比如在-‐5°/90%时,每立米空气含水率只有
3g)。当这样的空气被送入室内最终加热到
20°时,它的相对湿度只有17.6%,如果室内没有新的湿源补充的话。在通常的家庭湿源(330g/h,因人而异)和“符合标准”的通风(比如 120m³/h,按
DIN1946 规定)条件下,本例相对空气湿度在
33.5%,还处于舒适范围内,只要空气比较干净的话(粉尘较少)。如果在标准送风条件下住户还是觉得相对空气湿度偏低,则作为补救措施,可以调低新风量,使室内相对空气湿度升高,因为湿源的稀释度减小了。在寒冷季节把新风量调低到
75m 3 /h 时(这无论如何是允许的,也能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),室内相对空气湿度将升高到
44%左右。只要你对空气湿度感觉舒服就行了,不必要把风量调的太高。普通的新风设计师倾向于选择大一些的新风量。有一段时间,大家认为保持0.5 次甚至 0.8
次换气次数是必要的,目的恰恰是为了在冬季把室内空气湿度控制的低一些;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结露霉变的风险。然而这两种险恰恰在被动房上不存在,因为采用了良好的保温,外围护结构的所有内表面温度本来就比较高,即使在室内相对湿度达到
60%时也还不会结露。所以在寒冷季节,当住户觉得室内空气湿度偏低时,完全可以放心地把新风量调的低一些。居住建筑的“参考”换气次数在 0.3-0.4
之间。对于被动房我们建议把新风量按上述下限调节。这样空气品质和室内空气湿度都在舒适范围内。总之,如果室内空气湿度太低,可以采取一下补救措施:
♦ 调低新风量
♦ 增加房间湿源(比如养植花草)
♦ 尽量保持住房清洁:经常用带超微过滤器的吸尘器吸地。
通常情况下,只要空气中基本没有灰尘,即使空气湿度非常低也不会觉得“太干燥”;在寒冷的高山空气中我们会感觉很舒服。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度地打扫房间。所以,实际上对室内相对空气湿度有一个下限(约为
30%)。低于这个湿度大多数住户会觉得偏干。此时只有采取第一和第二项措施。